当前位置:点金药网> 市场分析 > 医药市场分析www.djyw.com日期: 06-11-17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属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南方所)于11月7-8日在广东珠海召开第18届中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会议邀请政府官员及业内专家对当前形势下医药产业面临的政策环境和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和展望。我们对大会主要观点归纳并分析如下。
三大因素拉动医药行业实现增长南方所资料显示,除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医疗保健意识的提高等积极因素外,还有三个主要因素拉动我国医药行业未来发展: 全球医药生产中心向中国转移。根据IMS的预测数据,全球医药市场增长逐渐放缓,2006和2007年的预期增长率分别为6-7%和5-6%,低于2005年9.9%的增速。降低成本和扩大市场这两个因素促使跨国企业将生产甚至是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OEM贴牌生产和合同制研发逐渐盛行,成为拉动医药经济的积极因素。 我国宏观经济向好。医药行业与宏观经济指标GDP呈正相关,2003年我国的医药卫生费用支出约占GDP的5.62%左右。虽然预期2007年GDP的增速会较2006年有所放缓,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这将成为拉动医药经济的又一因素。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障只覆盖了约30%的城镇职工和25%的农村人口。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一个低水平、广覆盖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预计全国药品需求量将保持稳定增长。 短期内仍将经历政策寒冬然而从产业政策面来看,国家近期发布的一系列旨在整治、规范医药行业的政策因素将成为影响短期医药行业发展速度的制约因素: 专项整治医药购销贿赂政策。2006年中央将治理商业贿赂列入主要工作之一,同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治理医药贿赂专项工作。由于我国制药企业在医院药品的销售中给医生提供回扣等潜规则普遍存在,该项治理政策对医药企业药品销售带来直接影响。新处方药推广难度加大,医院用药增长减缓,有自主知识产权且规范操作的外资合资药品销售比例增加。南方所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全国医药百强企业的销售收入仅同比增长2.26%。 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政策。2006年5月30日,国家发改委联合财政部、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该《意见》覆盖药品注册申请、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对注册申请进行全面清查,使得上市新药数量大幅减少;对医药企业的GMP生产情况进行突击检查,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采取措施遏制一药多名――除持有化合物专利的药品外,其他品种一律不得使用商品名。受此影响,企业未来新产品的宣传难度加大,同类产品的价格竞争更趋激烈。 新一轮药品降价政策。国家发改委正在酝酿第20次针对以西药为主的100多种常用药品的降价措施,预计这将是规模最大、幅度较大的一次降价行动。 挂网招标采购政策。招标采购是又一项旨在降低药价的政策。挂网招标是通过网络降低招标过程中的人为因素,提高采购过程的公允性。广东省2006年10月开始试点挂网招标,同时还配套了对医药流通企业“二票制”的规定,即原则上所有药品由一级经销商代理,最多经二级经销商配送至医院。二票制规定大大减少了药品的流通环节,压缩了大量小型药品销售机构的生存空间,有利于医药流通企业的集中度提高。 2006和2007年整体医药经济增长预期依据南方所的数据和预测,政策因素在2006-2007年将会对医药行业整体发展形成一定制约,行业增速较2005年有所放缓: 2006年上半年医院用药金额同比增长6.3%,零售药房的用药金额同比增长16.7%。医院终端增幅创近十年新低,但零售药房稳定增长。 预计2006年医药工业增长较2005年放缓,医药工业生产总值增长12%,化学制药工业销售收入增长8%。2007年药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 对医药企业的影响我们预计当前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将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市场份额加速向优势企业集中,行业集中度得以提高。各个子行业中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出现分化。 处方药生产企业整体面临较为严峻的生存环境:反商业贿赂导致医院用药量增长缓慢,普药新药品市场开拓难度增大。学术推广方面本土企业不及外资药企,因此后者的市场份额将有所上升;但恒瑞医药等具有创新能力的本土企业仍然值得关注; 品牌OTC药品生产企业生存环境相对宽松:相对宽松的定价政策、不参与招标采购、民众自主医疗意识的提高使得OTC终端增长活跃。随着不少处方药转战OTC市场,未来这一领域竞争趋于激烈,我们将重点关注品牌中成药生产企业。 生物疫苗类企业处于行业景气高峰:生物制品的发展受到国家的政策鼓励,而疫苗的需求也持续升温。与药品不同的是,我国疫苗的购销渠道主要通过各级疾病控制中心,受政策影响的程度较小。 大型医药商业企业面临机遇:反商业贿赂、二票制等药品销售政策不同程度地打击了以带金销售为主的销售自然人。市场份额正向规范、大型医药商业企业倾斜;未来医药商业的收购兼并活动将趋于活跃。长远分析,医疗体制改革最终将引向医药分家(即医生的医疗服务行为与药品销售分开),医药商业企业的行业地位有望提升,带动行业利润率回升。但短期内,由于医疗改革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行业盈利能力的实质性提高尚有待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