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亿市场潜能亟待行业标准规范
我国保健品产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保健品市场最红火时,全国生产企业多达3000多家,产品4000多种,销售额突破300亿元。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运动营养食品分会理事长杨则宜预计,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2008年,运动营养食品行业总销售额将突破50亿元。50亿,对于在我国还如同“早上五、六点钟的太阳”一样的运动营养产业来说,成绩斐然。
但是,杨则宜认为,同国外的运动营养食品市场的发展水平和现状相比较,虽然我国也有20年的历史,仍然处在不成熟的启蒙阶段。
市场覆盖面窄
运动营养食品产业在西方国家已有30年的发展历史,1999年美国运动营养市场的总销售额为17.7亿美元,2001年增长到31.2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了76%。
国内运动营养食品产业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当时竞技体育运动人群对运动营养的迫切需要,催生了运动营养食品市场。中国食品科学学会运动营养食品分会秘书长、北京康比特公司总经理白厚增对当时的情况深有感触。
上世纪90年代,兴奋剂问题正困扰着国际体坛。据白厚增讲,时在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工作的杨则宜教授很清楚,如果有好的运动营养品,不用兴奋剂,运动员的体能也能得到恢复和促进。
但在当时,运动营养、运动营养食品在我国都是太陌生的名词。有需求,但是没有条件付诸实践。“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好的运动营养技术与良好的市场运作相结合,好的机制与市场结合”,1998年,康比特诞生,开创了国内运动营养食品产业。
白厚增说,到目前,康比特公司与国家排球队、田径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体操队等涵盖奥运会及亚运会的几十支国家专业集训队及各省市专业运动队建立了合作关系,为他们提供专业的运动营养食品和科学的运动营养监控服务。
1984年,由广东健力宝饮料厂首创的运动饮料,一度被誉为“中国魔水”,近年来,运动饮料品牌“体饮”、“脉动”、“威能”、“康比特健身饮”等纷纷进入市场,“但是市场的覆盖面很窄,远不能形成美国加得乐运动饮料那样的走势。”杨则宜说。
缺少长线投入
我国保健品产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保健品市场最红火时,全国生产企业多达3000多家,产品4000多种,销售额突破300亿元。
然而令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运动营养食品分会理事长杨则宜苦恼的是,风光一时的保健食品往往都因为夸大宣传等原因,最终将自己带进“死胡同”。最近5年来,我国卫生部门批准的保健食品接近3000种,真正在市场上能够存活下来的寥寥无几。“我国保健品产业是这样的状况,运动营养品作为功能食品的一个特殊类别,市场就更不成熟。”
据杨则宜介绍,在我国保健食品管理部门设定的27项食品功能中,只有增强免疫功能、抗氧化功能、改善睡眠功能、缓解体力疲劳功能、提高抗缺氧耐受能力和改善营养性贫血功能等6项是与运动相关的,也就是只有这6类保健食品有可能成为运动营养食品。
“然而,即使在这仅有的6项功能范围内,大型的食品企业也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更谈不上长线的技术和研发的投入,仅仅只是炒作运动营养品的概念。”杨则宜说。
白厚增也深切感觉到,现在一些企业不太愿意做研发,或者只是短期的研发,急功近利,或者只是国外的产品换个包装。“但是,康比特要做,因为要做大这个产业,就一定要有自主研发。”
市场亟待拓展
“国内屈指可数的专门从事运动营养品研发和生产的企业,所占有的市场大多局限于专业运动队和健身俱乐部。”杨则宜说。
2002年的统计显示,我国的健身参与者已超过4亿。与此不相适应的是,由于缺乏合理的营养指导,健身者不知道采用运动营养食品的补充来保证最佳的健身效果。所以,目前运动营养食品产业的现状,还远远满足不了我国4亿多健身人群的需求。
“我国的运动营养品市场潜力巨大,亟待有识之士去开发和培育。”杨则宜语气迫切。
企业牵头定标准
运动营养食品行业有两个关键词:安全和有效。一个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行业中各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往往需要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以企业为主体,在行业协会的监督下形成统一的国家质量标准与行业标准。
“三年前,我们就考虑行业的标准问题,要从理论上和组织上确保这个东西从根儿上是被认可的。”白厚增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组织成立了运动营养食品分会,在科协和民政部备案,有了名分,但他并没有止步。
一个中小企业牵头做一个行业的标准,白厚增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不停地跑不停地追,因为有的时候报上去可能几个月甚至一年都没有回应,而我们做这个标准的时候,从开始立项就高度关注事情的进展。”
白厚增认为,制定行业标准,不单是政府或者技术部门、专家抑或研究所的事。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一个行业兴起后,往往几家大的企业就会牵头推动标准的制定,这是对行业对消费者负责。”于是,三年的时间,白厚增就牵头承担起了这项繁重的工作,“现在所有的程序都已经走完,即将通过最后批准。”现在白厚增如释重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