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健协会 www.tsg-asia.com
当前位置:首页>>技术热点

分子营养学的地位和作用

发布时间:2005-09-13

20世纪50年代DNA双螺旋模板学说的提出、60年代基因调控操纵
分子学说的出现、70年代初期DNA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和一整套DNA体
外重组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
展。它使整个生命科学的研究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分子微生物学、
分子免疫学、分子生理学、分子病理学、分子药理学、分子心脏病学、
分子神经病学、分子内分泌学以及分子营养学等边缘学科应运而生。
现在,分子营养学研究已引起国内外营养科学工作者的关注并取得长
足的进步。
  分子营养学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定义,但可以理解为,是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营养学的一个新领域,
是营养科学研究的一个层面,是营养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分支。
  分子水平主要指生物大分子水平,生物大分子主要指蛋白质与核
酸。一切有生命的物质均含有这两类大分子,它们是生命标志的物质
基础。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DNA
是基因的物质基础。从化学结构看,一个基因就是DNA长链上的一个
结构单位,是遗传信息的贮存和携带者。RNA主要参与遗传信息表达
的各个过程。所谓分子水平就是指蛋白质与核酸水平,而且主要指核
酸水平。
  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营养学,也就是从DNA水平或基因乃至蛋白质
水平研究营养学。研究内容遍及营养科学的各个领域。当前的研究热
点主要有:营养与基因表达、营养与遗传、营养与基因组的稳定性等。
  分子营养学在营养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如上所述,分子营养学是营
养科学研究的一个层面,是营养科学的组成部分,是营养科学研究的
一个新兴领域和营养科学的前沿。营养科学研究乃至生命科学研究一般
都是在人群、整体(主要是动物)、细胞和分子四个层面上展开的。
人群层面多采用流行病学方法,以调查研究为主;整体、细胞、分子
层面多采用实验研究。四个层面相辅相成,构成一个营养科学研究的
系统工程。流行病学研究所观察到的现象需要通过实验研究证实,实
验研究通过整体、细胞、分子水平逐步认识现象的本质。分子水平是
实验研究不断发展的产物,它更有助于探索现象的本质。因此,分子
营养学作为营养科学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证实营养现象,更重要
的是探索营养现象的内在机制,对营养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分子营养学在营养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分子营养学的形成和历史尚不足30年,但在营养科学研究的诸多
领域已经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有力地推动了营养科学的发展。
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即可初见端倪。
  一、通过营养与基因表达的研究拓宽了对营养素功能的认识
  长期以来,人们对营养素的生理功能概括为:提供能量、构成和
修补身体组织、调节生理功能。尽管也强调调节功能,但只是认识到
通过酶和激素的调节。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认识到营养素作为一种
基因表达的调控物,可以直接和独立地调控基因表达。这不仅对慢性
病的营养防治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深入认识营养素的功能及其作用机
制也有重要意义。
  例如,通过脂肪酸对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发现脂肪酸不仅是供
能物质和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可通过细胞膜受体信号途径和
转录因子活化途径调节基因表达等而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如今,已
发现膳食脂肪及脂肪酸至少可通过3种不同的机制调控基因表达:1.
作为类花生酸的前体物;2.作为核受体的配体;3.调控核内SREBP1
c(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的含量。
  脂肪酸影响基因表达的第二个途径是调控一组被称为过氧化物酶
体增殖子活化受体(PPAR)的核受体。已经发现PPAR有四种亚型,即
α、β、γ1和γ2。这些核受体均为固醇类激素核受体超级家庭中的成员,
能与DNA的基元结合。
  PPAR能调控参与脂肪酸代谢的基因的表达。这些基因几乎涉及脂
肪酸代谢的所有方面,如脂肪酸的摄取、脂肪酸的结合、脂肪酸氧化
及脂肪细胞的分化等。除此之外,还参与炎症反应以及细胞的生长和
分化。有趣的是,脂肪酸及其代谢中间产物与PPAR结合,并使PPAR活
化的过程类似于固醇类激素与固醇类激素受体的结合。例如,多不饱和
的n-3脂肪酸活化PPAR后,可以增强过氧化物酶体和微粒体脂肪酸的
氧化。在前脂肪细胞中,类花生酸与PPARγ2结合并使其活化后,可
以使脂肪细胞分化的速率增高,并使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高,
改善胰岛素抵抗。
  当PPAR作为脂肪酸调控基因表达的靶分子而被研究人员相当关注
后,人们发现这并非是脂肪酸影响基因表达的惟一靶分子。最近的研
究表明,SREBP1c对脂肪酸的调控尤其敏感,其在脂肪酸和甘油三酯
的合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又如,通过维生素D对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不仅加深了对维生
素D传统生理功能作用机制的认识,还发现了维生素D的一些新的生理
功能。
  已知1,25-(OH)2D3在小肠的主要功用是促进钙、磷吸收;在
肾脏主要是钙磷酸化及钙的重吸收;在骨组织参与骨代谢。现已发现,
主要是由于钙结合蛋白(在小肠),钙结合蛋白D28K(在肾脏),骨
钙蛋白和骨桥蛋白(在骨)等基因上有维生素D反应元件,维生素D可
对上述基因的表达进行调控,从而发挥上述功能。
  另外,在传统的靶组织中还发现了一些维生素D新的调节基因,
如发现了锁骨-颅骨发育障碍基因的一个新的转录因子,它主要调节
间质细胞分化成为骨细胞,而1,25-(OH)2D3可在mRNA(信使核糖
核酸)水平上抑制该过程。在对破骨细胞形成研究中,发现了两个新
的维生素调节基因,一个是破骨细胞分化因子、骨蛋白整合素配体基
因,其表达的蛋白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家族的膜相关成员;一个是破骨
细胞形成抑制因子、骨蛋白整合素配体基因,其表达的蛋白属于肿瘤
坏死因子家庭的一种分泌型蛋白。前者促进破骨细胞形成,后者可阻止
破骨细胞的形成,1,25-(OH)2D3可抑制该因子的作用。还有,在
非传统靶组织中也发现了维生素D调节基因,可直接抑制粒细胞-巨噬
细胞克隆刺激因子的转录过程,从而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因此维生素D
及其衍生物可预防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可抑制生长迅速的肿瘤细
胞、角质细胞的生长,因此临床上常用维生素D衍生物来治疗肿瘤和银
屑病。
  据目前所知,几乎所有营养素都参与了基因表达的调控,它们的
实际意义还是有待于发掘。其中研究比较多的有氨基酸、葡萄糖、维
生素A、维生素B6、铁等。
  二、通过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为制订RNI提供了新的思路。
  遗传学研究表明,不同人群甚至同一人群不同个体的DNA(脱氧
核糖核酸)存在一定差异。DNA结构的差异包括DNA序列差旌虳NA序
列长度差异。这种差异的实质是
  DNA序列的某些碱基发生了突变。当碱基突变发生在基因序列时,
可产生一个基因的一种以上的不同形式(又称一个基因的不同基因型
),且在人群中发生率超过1%时称为基因多态性。例如:维生素D受
体(VDR)基因由于碱基突变形成bb、BB、Bb三种基因型;又如:亚
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由于碱基突变形成C/C、C/T、T/T
三种基因型。如果与营养有关的基因存在多态性,就会对不同个体对
营养素的吸收、代谢和利用产生影响,最终导致对营养素需求和耐受
产生差异。这对建立个性化的营养素需要量和膳食指导有重要意义。
  例如,叶酸代谢是近年来医学、遗传学和营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主要是因为人们发现叶酸与神经管畸形、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有关。已
知MTHFR是同型半胱氨酸代谢中的关键酶之一,这种酶的活性和热稳定
性都较低。现已证实,这种热不稳定性是由MTHFR基因等677位的碱基
由C→T、1298A→C型等的突变所造成的。MTHFR基因的遗传变异体在
叶酸水平较低时易造成中度的高半胱氨酸血症,这种遗传与营养的交
互作用,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神经管缺陷的危险性。而实验和临床资
料表明,大剂量叶酸补充可以增加体内5-甲基四氢叶酸生成,从而降
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神经管畸形儿童
的出生率。由此推断,就MTHFR基因突变的个体而言,他们对叶酸的
需求要高于普通人群。
  又如,骨质疏松现已成为世界关注的健康问题。研究发现,雌激
素受体基因、TGF-β基因、VDR基因的变异均与骨质疏松有关,其中
VDR基因多态性对骨密度峰值的影响达75%。有研究发现,携带有BB
基因型的绝经期妇女,在摄入低钙膳食时,其钙的吸收量明显低于携
带有bb基因型的绝经期妇女;另一项研究发现,当每日摄入钙在300mg
—1000mg之间进行变化时,bb基因型的个体始终比BB基因型个体钙吸
收率高。因此认为,bb基因型是钙吸收率高基因型,而BB基因型是钙
吸收率低基因型。
  VDR三种基因型在不同国家乃至同一国家不同种族之间分布频率
是不同的。例如:日本人群中bb基因型约占75%,BB基因型所占比例
较低;高加索人群中bb基因型约占35%,而Bb基因型约占50%。VDR
基因型的不同分布可能是导致钙吸收、利用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
在制订RNI(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时应考虑基因多态性。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