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健协会 www.tsg-asia.com
当前位置:首页>>技术热点

青蒿产业悲情奔跑

发布时间:2006-10-30

“青蒿价格好,销路不用愁,投入成本又不大,看准行情就要大力搞”是不少地方政府在认识上的误区。事实上需求究竟有多大,我们还没弄清楚。图为某青蒿种植示范基地的农民在今春播种育苗的场景。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突然。

仅仅半年多的时间,中国青蒿素原料的公斤价格上演了一次触目惊心的“高台跳水”。6800,5600,

4800,3000……疾速下跌的青蒿素原料价格击碎了多少人的美梦。

“价格下跌只是表面问题,从根儿上说,不清晰的供求关系才是这个产业的根本矛盾所在!”

此时距离中国青蒿产业的崛起仅仅两年的时间。而按现在的发展速度,4年后,重庆市青蒿素产能将接近300吨,大于全球需求总量近1倍。

所有人都想尽早知道笼罩在青蒿产业上空的沉雾何时散去,哪怕只是空气中些微的颤动。



在贵州,一个青蒿素提取厂的老板忧心忡忡。“现在的市场平均价格是2800,有的厂2500也愿意卖!”他觉得明年的行情依然不会乐观,因为“今年压的货太多了”。

10月21日,一个在“全球最大青蒿素供应基地”——重庆举办的青蒿产业发展论坛吸引了来自青蒿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注意力。连论坛主办方都很惊讶,原本预计只有几十人参加的会议一下子涌来了上百人。

论坛上,不断有人用“悲情”和“惨烈”来形容2006年的青蒿产业。这个被称为“中国最有竞争力”的产业正在经历的一切还要持续多久?



过剩之虞

今年8月,正当青蒿进入采收季节,关于青蒿过剩的说法开始在重庆流传。这在两三个月前就已出现征兆。

据重庆海关统计,截至今年5月,重庆市青蒿素平均出口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4%,并一直在下滑。这与一年前的情形大相径庭。那些种植青蒿的农民见证了这场哗变。去年,当地青蒿草卖到每公斤8元仍然供不应求,而今年市场上青蒿草的价格直线下跌,从每公斤3.5元跌到2.3元,“价格只有种粮食的一半”。

消息最终得到官方确认。8月16日,重庆市有关部门发布青蒿产业“预警报告”,要求各地严控盲目扩大种植面积,每年7月前和9月以后,禁止任何单位收购青蒿。据透露,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4年后,重庆市青蒿素产能将接近300吨,大于全球需求总量近1倍。

“形势最严峻的是重庆,从全国看,其他如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各青蒿产地都存在过热的趋势。”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副所长马小军说。

而此时距离中国青蒿产业的崛起仅仅两年的时间。2004年,WHO正式宣布将每年拨出2亿美元,资助疟疾重灾区政府专款采购青蒿素药品。一时间,青蒿素原料出现紧缺,价格一路飞涨,一度冲破7000元/公斤。

从市场规律来看,价格上涨必然引起市场冲动。圈地、扩种,资本迅速向青蒿产业聚拢。例如重庆目前已占有世界青蒿资源的80%,并曾宣称要进一步提高份额。同时在广西也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到2010年要实现年销售10亿元人民币以上,占中国市场的50%以上。

青蒿草需求真的有这么大吗?据估计,按照2006年全球公立市场青蒿素原料需求计算,大概需要青蒿叶2.8万吨,如果种植青蒿每亩产量是150公斤,那么实际20万亩左右的产量就能满足全部市场需求。但今年全国青蒿种植面积预计将达到80万亩(实际保苗大约30万亩)。过剩成了不争的事实。



竞争力危机

遭殃的不只是蒿农,损失更惨重的是那些青蒿素提取企业。很多与会人士甚至相信,由于资金链的断裂,明年还有机会来参加研讨的企业可能不会像今年这么多了。

“当然,这里面有跨国企业的原因,由于当时急于找到原料,所以散布了太多的信息,与WHO的信息发布也有关,但主观因素是中国企业发展青蒿素本身就很盲目,以为产多少就能销多少。”昆明制药集团国际贸易总监余泽琳说。

这种盲目最终归结为青蒿素提取企业对市场规模的误判和自身定位的模糊。

从目前国际采购的规模推算,全球每年抗疟药大概是3~5亿人份,终端市场规模非常有限。这意味着产业链源头过剩,最终只能靠自己埋单。

“提取企业要想生存必须找到自己的定位,清晰自己的角色,即要搞清楚你的市场在哪里?你的买家是谁?”运来(印度)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俊聪说。

在李看来,目前青蒿素提取企业有两条出路,一条是迅速通过技术提升完成由青蒿素提取向双氢青蒿素、蒿甲醚等青蒿素衍生物生产的业务过渡。显然,这种转变难度很大。另一条则是找到这些衍生物生产企业,达成战略联盟,做他们的供应商。

“衍生物生产企业按地域划分,一种分布在青蒿产区,另外则在非产区。目前产区的企业大多完成了青蒿素-衍生物一体化生产,那么对于单纯做青蒿素提取的厂家来说,你的买家在非产区,而现在这样的买家主要在印度。”

然而更严酷的现实是,赢取这些印度买家亦不容易。因为产业链达到这一环节,竞争更加激烈。而竞争威胁来自中国的邻国——越南。

“假如我们最低承受价格是320美元/公斤,越南260就敢抛。”

一位在市场浸淫了多年的与会人士指出,“现在越南也在大量种植青蒿,含量也较高,而他们的人工成本比中国低,因此越南的青蒿素原料竞争力明显。这样的竞争往往被忽视,但其实是最可怕的。现在跨国巨头都在压缩成本,对于提取环节来说,价格就是竞争力。”

显然,此时中国青蒿产业所面临的困境已不光是企业实力和能力的孱弱,要警惕的还有来自对产业先天优势的挑战。



要不要协会

如何能保证青蒿素原料和药品的质量,如何对青蒿素提取企业实行有效的监管,如何保证农民合理合法的利益,如何维护中国青蒿素产业健康有序和可持续性的发展……“事实上,中国青蒿产业存在的问题,并不单纯是产业链某个环节的表象,而是整个产业链都存在问题。要做大产业,这些问题不得不解决。”一位与会人士说。

马小军认为,中国青蒿产业做大做强缺少两个东西,一是缺少产业联盟,目前中国青蒿产业链联系是间断的;更重要的是,行业缺乏一个商会组织。

行业商会的功能在于对行业进行协调和规划,企业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流,从而避免现阶段这种“自生自灭”式的惨烈竞争。很多人相信,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行业发展有望趋于理性。

事实上,在行业中一直存在这种呼声。今年上半年曾经传出消息,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正在筹备成立青蒿类产品出口商品分会,以加强市场调研,加强出口协调,加强对青蒿类产品的生产与出口的宏观指导,但至今未果,个中困难可想而知。

“一方面,青蒿产业本身是一个非常小的行业;另一方面,这个产业概念定位比较模糊,产业前端属于农业,后端属于工业,有人说应该按照中药产业的思路发展,有的说应当按照化学药产业的思路发展。”

即便成立了商会意义能有多大,是否能实现协调行业、促进自律的初衷也是未知数。“中国很多原料药都有类似的例子,尽管有联盟、有协会,该打价格战照样打,不守规矩的照样不守规矩。”一位与会人士说。

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担心,但是没有人否认成立协会的必要性。正如中信投资公司刘天伟所言,“企图通过成立协会实现企业自律很难,但是从产业发展来看,没有这个协会,自律更做不到。”

“实际上,产业发展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要打开局面,与政府的力量是分不开的,要有人提出计划,如果没有,目前产业困难期虽然可以度过,但是时间可能更长。”刘天伟说。(赖强)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